地球上最常见植物类就是树木。从自然史角度看,树木的存在要比人类的出现久远得多,其生命力更比人类顽强得多。迄今,世界各地多见根深叶茂的百年、数百年古树,也不
乏千年古树依然存世。如我国境内就有新疆墨玉的九百年梧桐树、广西桂林的千年大榕树等盛名天下的古树,在四川剑阁甚至还有一棵寿计两千三百年的巨型古柏。据相关统计,
仅北京地区三百年以上的一级保护古树就有近万棵。时空可证,万类生物中树木之伟大!
自然界每一棵树,都自有不可作伪的确切生存记忆——无论何种树木、无论其生年长短,当它被锯开后,其截断面所呈现的叠图"年轮”,便是它自证其身的“岁月档案”。由这些相隔或密或疏的同心圆线组成的树木年轮,忠实记录了它在不同年景的生长状态。它的基本形态特征和顽强生命力,也形象诠释了坚守、坦然、率真、无怨、自尊自信、自强自立等褒义词语。
一棵深根扎地、不言而寿的大树,已给予人类深刻的哲学启示。它汲取天地之精气,与山河共呼吸,与日月同脉动,可谓比寿峰峦;它生就坚韧之性,无惧寒暑风霜,以其枝叶问候天穹、荫庇生灵,并荣享佑护自然、奉献自身、造福人类社会之美誉。树木这一无与伦比的生命特征、活力和品质,皆源自它与天地融合为一体的生存选择。人们对于树木的观察和
理解,自然会引申至对于生命现象及意义的认识和思考。
就生存方式选择而言,树木也许比世间其他物种更有“大智慧”。其实,很多哲人早就发现了这一点,例如托尔斯泰在《战争与和平》这一巨著中,有一段安德烈·保尔康斯基公爵与老橡树的对话,其中就体现了树的生命对人的生命所产生的不可忽视的影响。一些著名人物对于树木的关注(非植物学)和赞美,也引发了较广泛的社会思考,例如上世纪五十年代末,陶铸写的一篇散文《松树的风格》就曾风靡全国并进入中学课本。说到底,树木的生命形态和气质表现,展示的是一种十分值得人借鉴和学习的精神。
本文话题的核心观点是“以树为师”。那么,要点就是我们究竟要学习大树的什么?
老子在《道德经》里强调“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作为无愧于自然之子的大树,它就是“法”自然的最佳践行者。根据这一认知,我们理应景仰每一棵大树并力求“以树为师”:首先要学习大树“拥抱自然,尊重自然、顺其自然"的敞亮襟怀,争取按照已知自然规律生活和做事,做有树般“大智慧”的长者;其二是要学习大树“不患得失、自在自如、积极向上”的高贵气质,像大树一样地进入“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豁达境界;其三是学习大树“谦逊宽容、无所图取、甘于奉献”的崇高精神,以实现自己的最大人生价值。
所谓“主观”修养深而不难,见树“思齐”足矣!仰望大树,崇敬大树,不妨“以树为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