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干部风采

《金秋》摘选——再呼“长寿学”
发布时间:2019-04-11        文章来源:        浏览:

再呼“长寿学”


李耀宗


    不才呼唤“长寿”之“学”,久矣!或因人微言轻,回应寥寥。可我乐此不疲:但有机会,仍一呼再呼!今天,权作拉拉“老”家常,与老年朋友们,再次切磋吧。

    我曾先后造访两个著名“长寿之乡”:广西巴马,誉称“世界长寿之乡•中国人瑞圣地”。冠居世界五大长寿之乡百岁老人分布率。1990年,逾百岁老人69名,占总人口3.08 %。山西寿阳,2008年统计,全县人口22万,竟有5000余人逾80126人逾100岁,万人百岁率竟超5.727 %,为北京同比29倍 !

如是感人“鲜活标本”,寿星之多,堪叹观止,让我更钟情于“长寿学”的思考与探究,在此作为“心得杂谈”,聊作献芹吧!

    一、“长寿”之谓

    “寿”,是个多义词,此谓“年岁、寿命”;因“长寿”则谓:长久于通常年岁、寿命也。“长寿”其词,见仁见智,饱蕴极其复杂、变异的人生观、价值观,甚难一言以蔽。作为“学术”意义上之“长寿”,交织着生理、心理、史鉴、世事等诸多蕴涵,乃集“心态、物态、行为、制度”为一体之复合型文化概念。在此层面,它无疑应当自成一“学”——长寿学。

    不才愚钝,虽则“长寿”其人、其事,继代有闻,不绝于典,而未详有否以一“学”之尊,就其系统研讨、爬疏。而今,时逢盛世,人寿年丰,故“长寿”已远非止于口谈、心念,更进而呼唤科学的理性认知与研究。系统建树“长寿”之“学”,此其时矣!“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无疑当牢牢夯实“长寿”性质、定“谓”之基。

    二、“长寿”之史

    我文明古国,自古敬老。早在春秋,齐桓公与管仲即曾设置“掌病”之官,专司关怀老年国民健康事宜。《管子•入国第五十四》载:“掌病”照章登门查访——逾90,每日问;逾80,两日问;逾70,三日问;众庶五日一问。病甚者,向上呈报。掌控老者健康状况,纳入政府日常事务。

循此古制,后世社会更崇“长寿”为盛事,仰之曰“人瑞”,例奏朝廷奖赐、表彰。《后汉书•礼仪志》载:“仲秋之月,年始七十者,授之以王杖,哺之糜粥。八十、九十,礼有加赐。”具体言之,逾56,豁免赋税;逾80,朝廷发给象征殊位之鸠杖。汉明帝曾主持寿星祭仪,安排敬老御宴,逾70者皆可入座;宴罢,赠以酒肉谷米及“鸠杖”。杖头刻不噎之鸟斑鸠,嘱老吃饭防噎,义祈健康长寿,故名。先秦,“鸠杖”象征御赐尊位。

    19591998年,甘肃武威先后出土西汉《王杖十简》及《王杖诏令册》载:是时,逾70享王杖,位当俸禄六百石官吏,出入官邸免礼,辱之论“藐皇权”处斩;膝下无后者,可免税经营酒业。

敬老之制,继代有袭。清朝规定:“凡寿民寿妇,年登百岁者,由本省督抚题请恩赏,奏旨纥匾、建坊,以昭人瑞。”康、乾二帝接踵四次迭举“千叟宴”,进京赴宴老人最多一次逾五千! 辛未(1751年),乾隆南巡。湖南140岁老人汤云程前往接驾,随行曾孙皆须发如霜。帝大喜,钦赐二匾:一曰“花甲重周”(双花甲,120岁);一曰“古稀再庆”(140岁)。

    据考,自太古、远古、上古、中古,而近古、现当代,国人寿命或大体呈“驼峰型”演化轨迹:旧石器时代,均寿不足20;新石器时代晚期跃至80-90岁;先秦降至不足30;中古(隋唐)为“人生七十古来稀”(杜甫诗);近古(明清)至近现代,长期维持40-50水准;建国后,渐达70,且势显攀升。

据《北京城乡老年人口状况追踪调查》,2008年前后,达80.24岁,1600万人中有311名百岁寿星,万人百岁率0.1943 %,名冠全国大都市。

    而今攀升“长寿”,盖因国泰民安。1988年,国家定农历“重阳”为“中国老人节”。各地蜂起响应,纷纷出台“优惠乘车”、“补贴高龄”等诸多法规。如是赓续、弘扬华夏敬老传统,让“老人”空前倍受眷顾!

新近(2015916日),北京市民政局、高级人民法院等27个部门,联合发出《关于进一步加强北京市老年人优待工作的意见》,将“敬老”政策由9条升至44条,“实打实”广涉政务、卫保、交通、商务等六大领域,空前地广泛、实迈“敬老”大步,其情可感,其“绩”堪歌!

    19901214日,联合国大会通过45/106号决议,指定101日为“国际老人日”中外古今“敬老”佳话,赫赫载入人类“长寿”史册!

    三、“长寿”之法

    古求“长寿”之“法”,屡见不鲜。初唐医擘、药王孙思邈,寿102岁(亦说141岁),主张“口中言少,心头事少,肚中食少,自然睡少”,认为“依此四少,神仙可了”。古代求“长寿”,多推“修宿命、求丹药、务膳食、养身性”四“诀”。至现当代,习称四“方”:“方向(目标)、方法(手段)、方面(范畴)、方剂(诀窍)”;或“物(物质依托)、心(心态调理)、行(行为影响)、制(社会环境制约)”。兹撷后者。

其一,物质依托。此谓“物质”,指先天体魄、遗传基因,及后天吃、穿、住、用、玩全部。这些,在理论上通称“物化”力量。它,似乎当居“长寿”诸“方”之首,称“决定要素”;或曰“长寿必定遗传”。事实上,长寿涉“因”多矣,“必定”云云,未免太武,不如说“遗传”乃“特别要素”,抑或更切。物质依托,硬、软件多维交织,因人、时、地、境而异,复杂多端。于“长寿学”,抑或最难理顺,亦最难漠然!

    其二,心态调理。此谓“心态”,指后天养成之社会心理,如思想、道德、修养、性格、志趣等“七情六欲”之类,可谓“长寿”重要因素。民谚“富润屋,德润身”、“寡欲清心能益寿,素餐淡食可延年”、“笑一笑,少一少;恼一恼,老一老”、“快快活活活了命,气气恼恼恼成病”、“药补不如食补,食补不如神补”等等,生动道出了“心态调理”之妙、之要。

    “心态调理”之古训、古例,甚明、甚丰。《论语》曰:“仁者乐山,智者乐水”,“仁者寿,智者乐”; “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力主心态平和,远离功利。远古帝王颇多“仁而寿”:黄帝111(亦说300)岁,颛顼98岁,帝喾105岁,尧118(亦说116)岁,舜99岁。

    抑或因此,诸多帝王便争相附庸“仁寿”,如周武则天、南诏阁逻凤,均以“长寿”作年号;辽道宗先后以“寿昌、寿隆”作年号;隋文帝、大理段智祥,及日本文德天皇,均以“仁寿”作年号;另,殿宇定名“万寿宫”、“长寿阁”、“仁寿殿”之类,更不一而足。

然,古训屡云:王侯,或平民,处世皆应“知止、有度、谦让”,庶几近可明哲保身,远可兴邦安民。《易》直道:“天道亏盈而益谦,地道变盈而流谦,鬼神害盈而福谦,人道恶盈而好谦。谦之一卦,六爻皆吉。”

    吾华哲学,重中庸,忌绝对。《列子》“不逆命,何羡寿”,即云过度“刻求长寿”,反致束缚,有碍逍遥。

宋人吴处厚《青箱杂记》一反江湖“相术”,云:“相形不如相心。”还引谚曰“有心无相,相逐心生;有相无心,相岁心灭。”强调“相”乃“心”之本。

    然,民间何以并说“好人不长寿,祸害一千年”与“千夫所指,不病而死”呢?孔子何以既云“老而不死是为贼”,又讲“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老子》则曰“死而不亡者寿”……

这些,当作何解?不妨透彻析之、深长思之!

    其三,行为影响。此谓“行为”,泛指个人生活与社会存在诸举止,广涵动脑、启齿、举手、投足等等,无论巨细,“影响”或大或小、直接间接,甚难一概论之。 “行为”属外在“心态”,从另面给“长寿”以巨大或潜在影响。

   《尚书•太甲》有云:“天作孽,犹可违(意‘为’);自作孽,不可逭(读huàn,意‘生、活’)。”可见,上古已非常注视行为影响。战国贵族信陵君,虽雄才大为,却因“饮醇酒,多近妇女”而寿夭(见《史记•信陵君列传》)。据史家考证:自上古、中古而近古,335个帝王,大多夭寿三、四十岁间,除夺权、暗杀等因外,盖荒淫无度使然!

    古今不乏“行为”戒律。孔子有少戒色、壮戒斗、老戒得“长寿三戒”(见《论语•季氏》)。民间“四戒”惕酗酒、好色、贪财、纵气。历代高人、雅士、贤达、怪才,各怀长寿自戒。

明末哲擘王夫之,倡“六然四看”养生:“自处超然,处人蔼然,无事澄然,处事断然,得意淡然,失意泰然”,“大事难事看担当,逆境顺境看襟怀,临喜临怒看涵养,群行群止看识见”。堪谓全面、别绝!当然,正常行为也分正、副面影响,常因人而异。各行其宜,方得其效。

    其四,环境制约。此谓“社会环境制约”,属制度文化范畴,泛指所处时代之社会制度,及乡规民约等风土人文、生态环境。生物学所谓“生物体与生物条件是统一的”,其“生物条件”于人文即“社会环境”。这一因素,对人类长寿的影响,历呈“普遍”或“突出”特征。

《汉书•董仲舒传》云:“尧舜行德,则民仁寿。”甚是强调此点。优越的社会制度,宽松的政治环境,良好的乡风民风,皆为“民仁寿”别开洞天!为“环境制约”提供强大正能量。实在毋庸小觑!

    四、“长寿”之论

    “长寿学”雅称一“学”,当理论立身,自成体系,从性质定位、历史沿革、纲领建树、枝节爬疏,到疑难考证、现实应用,等等,全面论之。

尤当“论”之“疑难考证”殊多。例若:

   1、《神仙传》、《列仙传》云,彭祖乃长寿象征,享年767岁(或800余岁),尧帝封其于彭城(今徐州境)。素谓此类“传说中人,虚实不考”。然,作为学术研究,“考”之何妨?

   2、子曰“仁者寿”。古代帝王争相附庸“仁寿”,诸如上述周武则天、南诏阁逻凤、辽道宗、隋文帝、大理段智祥、日本文德天皇;及诸多殿宇,争相附庸“仁寿”。内,有何“行仁而寿”或“假仁而夭”?当仔细查究。

   3、“人寿”究竟多长?《黄帝内经》曰:“上寿百二十,中寿百岁,下寿八十”。青年毛泽东诗云:“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现代科学厘定:正常人寿百二十。诸说纷纭,学界当如何论“断”?

   4、民谚云“好人不长寿,祸害一千年”、“千夫所指,不病而死”。孔子既云“老而不死是为贼”,又讲“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老子》则曰“死而不亡者寿”……云山雾罩,当作何解?

   5、宋人吴处厚《青箱杂记》一反江湖“相术”,云:“相形不如相心。”引谚曰“有心无相,相逐心生;有相无心,相随心灭。” 强调“相”乃“心”之本。然否?当研究!

   6、网友谈养生、养老,有“五微”之说:微胖(体质指数=体重÷身高之平方,约22.6-27.4);微凉(环境温度18-26℃,冬16-20℃,夏24-26℃);微饿(日三餐,各七分饱);微汗(日户外活动半小时,最高心率170-自身年龄,上午9-10时、下午16-20时);微愚(乐观、豁达,微愚、自嘲,乃大智慧)。如此,则长寿。当否?

谚云:“七十三,八十四,阎王不叫自己去。”传为避圣贤讳,因孔子寿72、孟子寿83;而“七十不留宿,八十不留坐”,乃从衰老命殆角度警言。名言“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人生七十才开始”,挽联“天不留一老,人已足千秋”等等,

    吉言“米寿”(88岁)、“期颐”(100岁)、“茶寿”(108岁)及“长命百岁”等,道出了国人对“长寿”纪录的殷殷憧憬。现代生命科学,理论推断:人寿可达160200岁;或可作“长寿文化”研究“寿极”之参考。

    时下,“社会环境”日新月异,全国性“长寿期求”呈膨胀式趋强,正疾呼“长寿学”。此乃社会主义文明之必然趋势、崇高象征。

    关注“长寿学”的老、中、青朋友们,让我们起而奋臂,各展所长,齐心协力欢呼它,催生它,喜迎它!

                                                                    ——2019315

                               (责任编辑:来春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