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崖州包括海南岛中南部,东起分界塘(在今陵水县境内),西止佛罗镇(在今乐东县境内),南达千里石塘(在今西沙群岛),北至大歧洞(在今琼中县境内)。东西约350华里,南北延贯230华里,第一名山五指山就在崖州境内。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梁陈朝代,废除耳郡,设崖州,这就是崖州一名之始。隋唐改崖州为珠崖郡,唐朝改为振州,崖州作为固定的地名始于北宋。北宋开宝五年(972年),海南划为四个大州:琼州、崖州、儋州和万安州。元、明、清三朝都叫崖州
古崖州是个多民族杂居之地,有黎、苗、回、汉四个民族。黎族是海南岛上的土著居民,古崖州境内的黎族占全岛的60%以上。汉族是在魏晋以后,因商之业,战乱之苦,或流放、贬谪、戍边而南来的大陆人,人口由少到多,到明清时期人口超过黎族。
崖县,古属崖州,今天称三亚市,是一块美丽神奇的宝地,但是历代封建王朝曾视之为畏途,是官吏贬谪流取之地。唐朝名相李德裕被贬谪到崖州时有诗云“一去万里,千之千不还。崖州在何处?生度鬼刁关。”地处“天涯海角”的崖州,究竟是个什么地方呢?“举头见日,不见长安。”但是,古崖州不仅物华天宝,而且人杰地灵。正像苏东坡谪海南时书赠学生黎子云一诗中的名句:“谁谓沧海断地脉,白袍端合破天荒!”古崖州名人胜迹,在海南历史上是著称的。所谓名人,包括遣崖名士、谪崖名臣、游崖名骚、入崖名僧和有影响的崖州籍人物等,这些历史人物都在崖州留下了他们的史迹。如汉代的马援将军(马伏波将军)唐代的宰相李德裕、韦执谊和鉴真和尚、宋代宰相赵鼎、丁谓、胡铃、卢多逊;元代诗人王仕熙、纺织改革家黄道婆;明代文学家钟芳、宋至清;崖州知州毛奎、唐镜沅等,先后竟有二十余人贬谪或游崖州。他们和崖州各族人民团结友好相处,共同缔造、开发崖州悠久历史和文化,成了崖州人民心目中传奇人物。其中,我国著名女纺织革新家黄道婆向崖州黎族妇女学习棉纺织技术的事迹,崖州人为之永世拜念。她把崖州黎族先进的棉纺织技术带到上海,促进了江南地区棉纺织大发展的业绩,为崖州各族妇女友好团结的历史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黄道婆出生在南宋末年。当时南宋王朝已经腐败不堪,加以北方元大军压境,已是日薄西山,气息奄奄。当时江南一带土地兼并剧烈,土地迅速集中在地主手中,广大贫苦农民丧失了土地,加以天灾人祸,民不聊生,被追逃荒,流离失所,许多人漂泊到天涯海角,找寻一个安身落脚、糊口活命的所在,黄道婆就是其中一个。她流落到海南岛崖州,成了崖州一名居民。当时崖州是个棉纺织业发达的地方。崖州人民十分同情黄道婆的悲惨遭遇,她和黎族人民生活在一起,团结友爱在崖州黎族姐妹们的热情关怀和耐心帮助下,学会了黎族先进的棉纺织技术。她一直在黎寨生活和学习,到了晚年才离开崖州黎寨移民乌泥泾,并把崖州黎族先进的棉纺织技术传授给故乡的人民。她边实践边革新纺织工艺,促进了江南一带棉纺织的大发展,崖州黎族人民棉纺织技术在江南生根开花结果。
黄道婆晚年移居乌泥泾时,正是元统一中国的时候,这就有利于我国各族人民的经济联系和文化交流,发展各族人民之间的团结友爱合作关系。
黄道婆在乌泥泾,首先传授崖州黎族妇女擅长而在当时较先进的“错纱、配色、综线、挈花之法”,教人“做造捍、弹、纺、织之具”,并在此基础上,与当地劳动妇女一道,结合生产实践,突出地改进和提高了去棉子、弹花、纺线以至织布的生产工具和技术,大大地促进了松江地区乃至江南一带棉纺业的大发展。
黄道婆向黎族姐妹学会了棉纺织的本领,又与家乡劳动妇女的长期实践,使江南一带的棉纺织业生产推向一个崭新的阶段。当时松江一带.一时弹弓铮铮,布机轧轧,响彻村镇各个角落,以织布为生的,很快增加到千余家。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特别是棉纺织业的发展,使过去本来是个“民食不给”的乌泥泾变成为“家既就殷”的富庶之地。“乌泥泾被”更是闻名全国、畅销各地的精品,“使用者日多”。十三世纪末大德年间(1297--1307),松江一带夏秋赋税除米粮外,还增加了丝棉两项。至十四世纪初,长江流域治棉生产的发展速度,已超过闽、广。
科学技术是劳动人民创造的,祖国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是由各民族人民共同缔造的。黄道婆向黎族妇女学习棉纺织技术,充分地证明了这个真理。黄道婆的一生,主要生活在崖州黎族妇女中间,黎族妇女不事蚕桑,惟织吉贝、花被、缦布、黎锦、黎幕为业,使她能全面向黎族妇女学习,掌握一整套治棉和纺织技术。当她晚年移居乌泥泾后,对于我国棉纺织业的革新所作的重大贡献、体现着黎、汉两组人民辛勤劳动的结晶,凝结着黎、汉两族妇女的深情厚谊。(作者:苏儒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