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组织

中央民族大学关心下一代委员会与历史文化学院联合举办“王恒杰与南海考古报告会”
发布时间:2016-03-24        文章来源:        浏览:

中央民族大学关心下一代委员会与历史文化学院联合举办“王恒杰与南海考古报告会”

由中央民族大学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主办,历史文化学院协办的“王恒杰与南海考古学术报告会”,于3月16日晚七点,在中央民族大学文华楼西区1327会议室举行。报告会由原中央民族大学副校长、现任中央民族大学关心下一代委员会主任艾比布拉主持,邀请了王恒杰教授的夫人张雪慧老师、女儿王翊以及王教授的同事、好友、学生。

艾比布拉对到场人员进行简单介绍后,宣布报告会正式开始。中央民族大学哲学与宗教学学院班班多杰教授率先发言,他回忆起1947年和王老一同进藏的经历,由于西藏地区环境恶劣,天气寒冷,王老的高原反应非常大,他提议缓缓,可是王老却说“不用管我,死不了”,坚持完成考察工作。王老在实地考察中和年轻人同吃同住,一起唱歌一起工作,与藏区人民熟识交好,打成一片,并没有因为自己是高材生而摆架子。班班多杰教授说,正是王老平易近人和不怕吃苦的精神,极大地促成了他们在西藏地区考察工作的顺利进行,其考古发现和相关研究是西藏考古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学术成果。王老的左手毁于日军的侵华暴行,他的一生也在为国家主权完整和民族统一而努力。班班多杰教授提到王老说过的一句话:“手是残的,但要为国家争口气,要为国家的主权做出贡献!”王老以一名学者的敏锐度,认识到南海在国家主权中的重要性,以学者的力所能及,排除万险到南海实地考古,挖掘史实,以先民遗物印证历史记载,通过整理考古资料的方式表达爱国之情。在他心里,国家利益永远处于最高地位,即使长期考察中的奔波劳累,也在所不辞。王老这种热爱祖国,坚韧不拔的精神值得我们共同学习。

王恒杰教授的夫人张雪慧老师从关注中国南海问题的现实意义和学习王老艰苦奋斗的精神两个方面,诠释了这次报告会的重要意义。张雪慧老师讲到,王恒杰教授因幼时的成长环境和自身受日军迫害的经历,深知祖国主权完整和繁荣富强的重要性,从小立志图强,迫切希望国家领土不再受外来势力的侵略和占领。他努力学习,受到东北人民大学的老师亲自指导,通过勤工俭学克服物质上的困难,没有因身体的残疾而放弃锻炼。张雪慧老师回忆,王恒杰教授自1957年来民大任教,便坚持到中国边疆地区考察,没有假期,没有休息。由于边疆地区条件艰苦,王恒杰教授的身体每况愈下,去南海考古更是冒着生命危险。张老师说,王恒杰教授正是怀着一颗爱国之心,凭借坚韧不拔的精神和专业知识的积累,才有了他在边疆考古事业上的成就。观察当下的南海问题,张雪慧老师也提出了她的期望:“现今我国在南海地区的国防实力已有现实的提高,南海地区的资源十分丰富,因此南海的开发与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原中央民族大学校办主任左治国回忆上世纪六十年代,王恒杰教授历经“文革”的坎坷。王老坚持西南边疆地区的考古工作,九十年代在南沙考古时已身患重病却未言放弃并写下遗嘱,坚持考古。一生都在为维护与捍卫国家主权而艰苦奋斗。他衷心希望历史文化学院能够秉承王老的爱国治学的精神,不断努力,再创历史文化学院的新辉煌。

中央电视台台长高峰亦回想起20多年前与王老接触时的细节,对王老的音容笑貌记忆犹新。他在拍摄《万里海疆》大型纪录片的过程中意识到,坚定的政府,坚强的军队和坚实的理论依据是解决南海问题的重要因素,三者缺一不可。随着我国国际地位的提高和海军实力的增强,以王恒杰教授南海考古发现的历史遗物印证史书记载中国对南海“历史性所有权”为代表的理论依据,对解决当下南海问题更显重要。高峰认为,王老在边疆考古方面的成就应载入史册,向其学术致敬,向其一生致敬,从而激励更多人向王老学习,为国家主权统一和民族繁荣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海军政治部文艺创作室的作家张帆描述了他与王老的初识,“我第一次见到王先生很吃惊,他背着破旧的书包,满面风尘,但是一谈到南沙的话题就收不住……我们去餐馆吃饭,当我点第二个菜时,王先生执意说不要再点了,最多再要一个汤。”张帆讲到当时拍南海考古的纪录片并不顺利,即使有充足的准备,仍受到了恶劣环境和种种因素的阻碍,更何况是自费前去、仅乘一渔船的王恒杰教授,“可就是在如此艰难的条件下,从未听到王教授的一声怨言,他完全将生命安全置之度外,将人间冷暖看得如此之淡”,说到这儿,张帆的声音有点颤抖,报告会现场也非常安静,大家仿佛都陷入到对王老的无限追忆。

作为曾采访过王恒杰教授,并亲身经历王老海葬仪式的新华社记者张钊,讲到20年前遵照王教授的遗嘱,中国海军将王老的骨灰带到南沙群岛,并伴着鲜花撒向中国南海。为了纪念这位伟大的南海考古先行者,整场海葬仪式都是以海军最高规格举行。(原国家主席刘少奇是第一人,他是第二人)张钊表示非常遗憾,王教授的南海考古事业尚未有后继者,他期待这场报告会可以启迪更多的人加入到南海考古工作中,继承王老未尽的心愿。

王承友是王恒杰教授的学生,现任中央电视台中文国际频道《走遍中国》栏目主编。他仍清楚地记得王教授当时上课的内容是先秦史和西汉史,每每回忆起与王老相处的点滴,他都非常感激先师的指导与帮助,怀念在中央民族大学历史系学习的时光。王承友提到有一次随先师去南海考古,旅途之艰辛非常人能够承受,年轻人去一趟就是乘千吨大船也会晕得死去活来,何况一位60度岁的残疾老人,仅坐一叶扁舟。通过这次报告会,他再次受到先师生平事迹的教育,也希望新一代的学生们多了解老一辈名师大家的经历与成就,学有所获,学为所用。

马宝珠是光明日报社的记者,1992年10月31日,光明日报用整整一版刊载了她对王恒杰教授的报道——《蓝色国门的召唤》。马宝珠说在写完这篇文章的一周,她都沉浸在对王恒杰教授事迹的满满感动中。时至今日,提起王老为了克服南海考古的恶劣条件,随身携带一小瓶维生素C等细节,她仍对王老不畏艰辛,挑战生命的极限而充满无限的敬意与钦佩。马宝珠在报告会现场深情地读起她为纪念王恒杰教授写的文章,饱含深情的语句引得在场人的共鸣。“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二十四年前有一位独臂老人自费赴南海,他的考古发现在当时引起轰动,他的精神对现在仍是极大的激励,值得我们去铭记。

来自北京广播电台的陈万清是王恒杰教授当年在职工大学授课的学生,相较于其他老师的上课情况,陈万清说,王教授是态度最认真,讲课经验最丰富,传授知识最多的一位老师。王教授经常将考古实物带到课堂展示,也会带领学生去实地考察。陈万清提到王老当年是举着一面国际红十字旗,以求医的名义成功登上太平岛,通过这个细节足见王恒杰教授非常有智谋,为了完成南海考古任务,是做足了准备。一位民大历史系的老校友补充说到,王恒杰教授在西南边疆考古时,特别注意发掘少数民族对国家贡献的相关史料,以彰显少数民族的爱国之情。

报告会的最后,由历史文化学院院长苍铭作总结发言。苍院长首先对中央民族大学关心下一代委员会组织前期的筹备工作表示感谢,并由衷地向各位嘉宾的莅临再次表示感谢。回忆起20多年前有关王恒杰教授的种种细节,王老曾拖人曾带给他一盒压缩饼干和一副微波炉手套,总是挂念着学生……云南条件艰苦,王老在云南考察时特别能吃苦……王老一辈子不是共产党员,却在生命的最后时期强烈要求入党。苍院长说,20年过去了,王恒杰教授所具有的共产主义的信念,强烈的爱国情怀和坚韧不拔的意志仍然激励着我们,在学术钻研、学以致用的道路上,要沿着民大老一辈学者的脚步,稳扎稳打,努力前行。苍院长表示,非常感谢张雪慧老师将王教授留下的资料整理成集,学院也将借助自身媒体等途径,将王恒杰教授的光荣事迹传播到更广的人群中,动员更多师生向王教授学习。

中央民族大学关心下一代委员会主任艾比布拉总结这场报告会非常成功,在场嘉宾踊跃发言,从不同的角度回忆王恒杰教授,极大地丰富了大家对王老的一生及其成就的认识。“王恒杰与南海考古学术报告会”的圆满举行不仅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更是弘扬了王恒杰教授爱党爱国、坚韧不拔、严谨治学的精神风范,激励我们努力学好革命理论和文化知识,具有极大的教育意义。最后,感谢张雪慧老师及其家人对报告会的全力支持,感谢王教授的同事、学生以及报道南海考古工作的媒体工作者的关注,感谢中央民族大学党政领导的参与。王恒杰教授的一生多历艰难,却始终为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坚持奋斗,无怨无悔,他的精神和成就将永远为我

们所铭记!